//
本次来2+1的家庭,外表看起来和睦平静,但内在却暗流涌动。
儿子已经“躺平”在家很久了。他不出门、不交流,整天沉浸在游戏里。父母尝试过各种方式:学习心理学课程、参加家庭教育讲座、甚至带他去见过其他心理咨询师……但问题似乎从未真正被触及。
妈妈:“我觉得孩子很努力,只是走不出来。”
爸爸:“我很难过,但不知道该怎么帮他。”
儿子:“我挺好的,有吃有喝能睡觉,你们在不满什么?”
这是一个典型的“功能获益”家庭——孩子在现状中获益,父母在顺从中逃避,所有人都活在一个看似平衡、实则脆弱的虚假和平里。
这个家庭所呈现的问题,其实在许多家庭中都能看到影子。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类家庭的困境:
所谓“家庭功能获益”,指的是家庭成员在某种问题状态下获得了隐性的“好处”。
比如这个家庭中:
◾孩子通过“躺平”获得了不被要求、不被指责的空间;
◾父母通过“顺从”避免了冲突,维持了表面的和谐;
◾所有人都活在一种“不用改变”的舒适区里。
这不仅仅是懒惰或叛逆,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共谋。
在这个家庭中,儿子无形中占据了“主导者”的位置。
父母不敢表达真实想法,孩子反而成了家庭的“裁判”——他评判父母的关系、定义家庭的状况,甚至替父母说出“我们这样挺好”。
当孩子成了家庭的“家长”,真正的父母就失去了引导的力量。
“你看不到我爸的付出吗?”
“你还有什么不满足?”
“我没有办法真实表达。”
孩子不理解妈妈,既为爸爸的辛苦抱不平,又困惑妈妈为何不满;妈妈则藏着满肚子委屈,连对孩子和伴侣都不敢袒露真心。
最后所有人都困在“应该”里:孩子觉得妈妈该看见爸爸的付出,妈妈觉得自己该多包容少抱怨。没人敢真实表达,原本亲近的家人,反倒被一层隔阂挡着,连情感都没法流动。
在这个案例中,王老师通过格式塔家庭治疗的方式,一步步帮助这个家庭打破防御、触及真实。
很多家庭害怕冲突,于是选择回避。但真正的亲密,恰恰来自于敢于表达不同、敢于面对不适。
解决方法:
◾鼓励家庭成员说出真实的感受,而不是“应该”说的话;
◾接受冲突是正常的,甚至是必要的;
◾学习“智慧地表达”,而不是“一味地顺从”。
父母要回到“父母”的位置,孩子要回到“孩子”的位置。这不是控制与服从,而是责任与界限的清晰。
解决方法:
◾父母要敢于设立界限,表达期望;
◾孩子要允许自己“弱下来”,接受父母的支持;
◾通过家庭角色雕塑、情境体验等方式,重塑家庭结构。
一次咨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改变需要时间,也需要持续的外部支持。
解决方法:
◾长期接受家庭心理咨询;
◾父母持续学习、成长,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孩子;
◾建立家庭内部的“觉察—表达—调整”循环。
在这个案例的最后,儿子说:“我之前觉得我烂泥扶不上墙,但现在我知道我可以一点一点来。”;妈妈说:“我要做好妈妈的角色,而不是什么都管。”;爸爸说:“我要学习真实地说话,不再绕弯子。”改变,从“一点”开始。
这并非一个家庭的独白,每一个“躺平”的孩子,都是家庭系统需要调整的信号,这并非个例,而是千万家庭的缩影。当我们放下防御,从“应该”的桎梏走向“可以”的包容,家庭的能量便开始流动。
家庭,不是完美的剧本,而是一场真实的修行。敢于面对真实,回归各自本位,每一个家庭都能寻到属于自己的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