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

孩子的到来,是为了治愈我们的童年

我关掉和老师的聊天窗口,屏幕暗下去,映出我此刻紧绷的脸。

 “数学,68分。”这四个字像一根针,扎进了我作为母亲最敏感的神经。

我深吸一口气,准备了一场关于前途、努力和责任的训诫。

我推开儿子房门,他正坐在书桌前,背对着我,肩膀微微缩着,像一只预感风暴来临的小兽。

 那一刻,我嘴里那些锋利的话,突然卡住了。因为那个背影,不属于我16岁的儿子。它属于1998年冬天,那个把76分的数学卷子藏在床垫底下,最终被翻出来,在父母的叹息和沉默中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,12岁的我。 

我精心构筑的、理性的成人世界,在那刻土崩瓦解。我看见了我教育的真相:我挥舞着的,正是曾经鞭挞过我的鞭子。

1.当“为你好”成了控制孩子的工具

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早有端倪。儿子从小喜欢画画,课本空白处总画满各种卡通人物。以前我觉得这是童真可爱,还把他的画贴在冰箱上。可等他上了初中,我再看到那些画具,心态就变了。“天天画这些有什么用?”终于在一个周末,我把他的画具全都收了起来,“等考上高中再画吧。”他愣在原地,眼神从惊讶慢慢变成失望。那一刻,我耳边响起的是三十年前妈妈的话:“整天写这些小说有什么用?能当饭吃吗?”

我以为自己在为孩子的未来负责,实际上,我是在让他走一条“正确”的路,来弥补我自己童年的遗憾。

2.他的眼泪,惊醒了我

真正的改变发生在他初三那年。

一个深夜,我发现他房间灯还亮着。推开门,他趴在书桌上,肩膀轻轻抽动。

“妈,”他声音沙哑,“我太累了……我怕考不上好高中,这辈子就完了。”

这句话像盆冷水浇醒了我。“这辈子就完了”——这分明是我父母当年常说的话,什么时候成了我儿子的想法?

我那些“为你好”的期望,不知不觉变成了压在他心上的石头。

那一刻,我没有讲大道理,只是轻轻抱住他:“累了就休息吧。考不好也没关系,你永远是妈妈的好儿子。”

这句话,我是说给他听的,也是说给心里那个从未被温柔对待过的自己听的。

3.从指责到理解

从那以后,我开始学着改变。我不再只盯着分数,开始关心他的感受:

把“你怎么又错了”换成“这道题确实有点难,我们一起来看看”;

把“你必须”换成“你觉得该怎么办”;

把他喜欢的漫画书重新拿出来,摆在书架上,更重要的是,我开始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:

工作太累时,允许自己休息;

做错事时,坦然向孩子道歉;

重新拾起写作的爱好。

只有当我开始善待内心那个渴望被理解的小孩,我才能真正地理解我的孩子。

4.养育,终是育己

如今,儿子已经上了高中。我依然会在看到他成绩时心头一紧,但我会提醒自己:他的价值,远不止一份成绩单。

我们这一代父母,既带着父辈教育的烙印,又想给孩子全新的爱。现在我懂了:真正的教育,不是把我们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,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路。

当我们能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我们才能真正接纳不完美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