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
老师曾对我爸妈说:"抓紧给孩子找个出路吧,这样下去大学都考不上。"
亲戚们背后议论:"明明小时候挺聪明的,现在整天就知道玩手机,废了。"
连我自己都信了:"我就这样了,考不上大学,以后随便打打工吧。"
曾经,我是大人口中"叛逆""沉迷手机""没希望"的典型。而现在,我手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准备去报道,最让我激动的不是学校本身,而是父母在收到通知书那一刻的表情。
高二那年,我的人生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。
每天早上,母亲的催促声、父亲的叹气声、闹钟的刺耳鸣响,都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。是的,我在装睡:装睡的人生,装睡的灵魂。
课堂上,老师讲的内容从我耳边飘过,我看着窗外,想着游戏里还没完成的任务,盘算着回家后怎么能多玩一会儿手机。
成绩一落千丈!从班级中游掉到倒数,我只用了两个月时间。
父母试过所有方法:没收手机、断网、责骂、哭求...每次他们都暂时"赢"了,但很快会发现,我会想尽一切办法继续玩——半夜偷拿回手机、借同学的旧手机、甚至躲在被窝里玩一整夜。
最严重的时候,我四天没去学校。白天父母上班后,我就从床上爬起来开机打游戏,估算着他们下班的时间提前关机。
直到班主任的电话打来。
那天晚上,我预料中的暴风雨没有来临。父亲沉默地坐在我床边,良久,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:
"儿子,爸爸很失败。这些年我只关心你的成绩,却忘了问你是不是真的快乐。"
那一刻,我筑起的所有高墙,瞬间崩塌。
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诉说:课程听不懂,觉得自己很笨,同学们都在进步只有我在后退,只有在游戏里我才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废物...
父亲就那样听着,没有打断,没有评判。
第二天,他做了一件让我震惊的事——请了一天假,带我去爬山。那是我们父子俩很久都没有过的独处时间。
在山顶上,父亲说:"我打听过了,很多孩子都有这个阶段。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,是咱们父子俩要一起面对的难关。"
他没有禁止我玩手机,而是和我商量:"每天能不能先学习一个小时,然后再玩?"更让我惊讶的是,他居然真的相信我,到时间只是温和地提醒,而不像从前那样直接抢夺。
信任,就这样一点点重建。
转变从来不是一瞬间的。
我仍然会偷懒,会偷偷多玩十分钟游戏,会在难题面前退缩。但不同的是,父亲不再发怒,而是带我出去吃宵夜,听我发泄情绪。
他请了一位大学生家教,不只是补课,更是陪我聊天,告诉我大学生活多么丰富多彩,让我心生向往。
母亲也不再哭诉,而是每天变着花样做我爱吃的菜,在我学习时悄悄放在桌边。
慢慢地,我发现:原来数学题解出来的瞬间,那种成就感不亚于打赢一局游戏;原来跑步后大汗淋漓的感觉,比通宵打游戏后的空虚好太多;原来父母的微笑,比他们的眼泪更让我想要努力。
高三开学,我主动把游戏时间从两小时减到了一小时。不是因为不喜欢了,而是因为我找到了更值得追求的东西——尊严。
高考那天,父母早早请了假,执意要送考。考场外人山人海,他们挤在人群中,不停地朝我的方向张望。每场考试结束,总能第一时间看到他们急切又克制的目光。
成绩出来那天,我们守着电脑刷新页面。当屏幕上跳出487分,超过本科线40多分的字样时,母亲一把抱住我,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前段时间,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家。我特意等父母都在时才拆开。当我把印着大学校徽的信封递到他们面前时,母亲的手微微发抖,父亲接过信封,眼角泛起泪光。
"爸,妈,这份通知书也有你们的功劳。"我的声音有些哽咽,"谢谢你们那天在考场外等我,谢谢你们从没放弃我。"
母亲抹着眼泪,父亲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那份通知书上,上面的校徽闪闪发光。那一刻,我知道,这一切的挣扎和努力都值得。
作为一个刚刚走过这段路的年轻人,作为一个刚刚走过这段路的年轻人,我想告诉大家:
接纳比改变更重要
当我感受到被理解、被接纳时,才会开始接纳自己,才会想要变得更好。
过程比结果更珍贵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,快慢都不代表最终结果。
信任是最好的鞭策
当我父母开始信任我时,我才学会对自己负责。这种责任感,比任何外在的约束都更有效。
每个迷路的孩子都需要一盏灯,而不是一根鞭子。我很庆幸,我的父母最终成为了那盏灯。
希望我的故事,能带给您一点点启发和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