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
这场工作坊不仅打破了家长对孩子内驱力激发的模糊认知,更基于每日家长真实心声,沉淀出可复用的家庭内驱力激活方法,从理论认知到生活实践搭建了落地桥梁。
杨诚老师在首日明确核心观点:“想要激活孩子的内驱力,不能只盯着孩子怎么改,更要先看家长怎么成长。很多时候,家长的认知局限、情绪状态,会比孩子的问题本身更影响内驱力培养。只有家长先突破自己的困境、提升教育认知,才能真正给孩子有效的支持。”
这一观点戳中在场家长的共鸣,多数人带着“帮孩子解决问题”的目的而来,却忽略了“自己先成长”的重要性。家长尝试的各种方法之所以反复受挫,往往不是方法不对,而是家长自己没找到稳定的状态。先提升自己,再引导孩子,这是内驱力培养的底层逻辑。
工作坊以“情绪感受传真”游戏为切入点,家长们用肢体传递“焦虑”“期待”等情绪,过程中多次出现情绪误解的情况,也让大家更直观感受到沟通偏差的影响。
这让人明白,家长不先成长,再努力的逼孩子都是徒劳。只有自己先更新认知、学会沟通,孩子才会愿意主动靠近,内驱力的种子才能慢慢发芽。
孩子的内驱力不是孤军奋战练出来的,而是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滋养出来的。如果夫妻之间总在教育上分歧、内耗,孩子会陷入不安,连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,更谈不上主动探索的内驱力。只有家庭形成‘共同托举’的合力,孩子才敢放开手脚去尝试。
很多家庭的问题,不是孩子不主动,是家长把精力都耗在了互相指责上:一方觉得你管得太多,一方觉得你不理解我,最后受伤的是孩子。家庭协作不是谁听谁的,而是为了孩子,一起找共识。
在“狼人杀”“吐槽者与垃圾桶” 这些活动里,我们学到的从不是游戏技巧,而是照见彼此的清醒——没人讲那些绕弯的大道理,藏在家庭日常里的夫妻心结,反倒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分享里悄悄松了扣。
活动中,有人袒露多年带娃的心声:自己扛下育儿重任,伴侣却总带着自我笃定,要么无故输出负面情绪、习惯指挥说教,要么在孩子学习安排上强势,连一句反对意见都不愿听;那些没被看见的焦虑、积压的委屈,还有拼尽全力撑家的疲惫,其实最盼的不过是伴侣的认可与并肩。也有人猛然醒悟:从前总把顾家等同于物质付出,忽略了另一半的情感需求,忘了家庭从不是一个人的“战场”。
家长情绪是孩子敞开心扉的开关:若总把负面情绪撒在孩子身上,他们会把“表达”和“被批评”画等号,慢慢把心里的话藏起来,再也不愿多说。只有家长稳住情绪,不把家人当“情绪垃圾桶”,孩子才敢主动聊学校的事、说心里的小烦恼。
当家长情绪稳定时,孩子不用时刻担心说错话会挨骂,不会因为怕挨说而隐瞒小失误,也不会因为怕被否定而藏起不乐意的事。哪怕孩子说的是不想做的事,家长平和地听、顺着话问,孩子反而愿意把没说出口的小心思慢慢讲出来。
其实道理很简单:情绪稳了,孩子心里的安全感才足。不用猜“说了会不会挨骂”,不用怕“表达会被否定”,这样他们才愿敞开心分享,也才会慢慢愿意主动和家长靠近,活出更自在的样子。
“以前孩子考差,我直接就骂‘不用心’,没看见他攥着卷子低头。现在懂了指责只会把孩子的心里话堵回去,蹲下来和他一起面对问题,才是教会他正视失误、找回学习信心的第一步。”
——家长A分享
“孩子每次做不好一件事,我以前张口就说‘咋这么笨’。现在我明白陪他找问题,他才敢跟我们沟通交流。”
——家长B分享
“孩子做题卡壳,我以前只会说“这么简单都不会”,压根没管过他的心情。现在才懂别一上来就指责,先接住他的情绪,他才敢说难处,才能真正帮他,而不是越催越没动力。”
——家长C分享
其实这些分享藏着同一个理:孩子从不怕“没做好”,怕的是家长的指责。多体谅孩子的难、少点急着批评,他们才敢敞开心说问题,也才有勇气再试一次,这正是游戏教会我们的育儿小道理。
三天两晚的内驱力实战营,是家长们从“焦虑应对者”到“成长同行者”的蜕变之旅。我们不再把情绪当麻烦,学会用共情倾听孩子的需求,明白情绪是传递心声的信使;也不再纠结规则与自由的平衡,在角色模拟中懂了好规则是帮孩子成长的“台阶”,而非束缚的“绳子”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摸清内驱力的核心:它源于孩子对“自主选择、家庭温暖、自我认可”的渴望。放下改造的执念,用理解代替催促,孩子自会生出向上的力量。正如家长们所说,教育不是催着跑,而是陪孩子找到向前的方向。这场蜕变虽落幕,但每个家庭的内驱力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